一、前言
学习兴趣表现为力求更深入地了解某种知识的愿望,浓厚的学习兴趣或求知欲常常驱使人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甚至达到如痴如醉的地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极大地推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凡是激发起学生兴趣的学科,学生就能自觉地主动地进行学习、积极地思考和实践,兴趣越强,智力发展越快,未来成就往往也越大。从事任何学习活动都需要兴趣,否则学习效率难以提高。会计教学也不例外,学生会计成绩的好坏除了与其固有的素质有关外,学习兴趣也是影响学生成绩的主要因素。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随机抽取南京林业大学一到四年级学生500名。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从各种期刊查阅有关会计教学、学习兴趣方面的文章60余篇,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562份,回收率为93.7%。其中男生254份,女生308份。
3.数据统计法: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微机归纳整理,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从表1中不难看出学生对会计课的态度,分别对男生和女生进行分析,女生有71.1%的人对会计课很感兴趣,而男生只有15.4%对会计课感兴趣;对会计课一般感兴趣的女生有16.9%,男生有41.3%;对会计课无所谓的女生有7.5%,男生有21.2%;对会计课不感兴趣的女生有4.5%,而男生则多达21.9%。
通过调查,可以分析得出女生对会计课的兴趣远远大于男生对会计的爱好,这些是与教学内容的安排、学生对会计课的认识以及学生的素质有关的。以素质教育思想来要求,可发现会计教学存在以下教学误区,笔者对此分别进行分析。
(一)知识中心主义
教师致力于传授现成的系统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感兴趣的新知识的介绍和传授,教学内容陈旧,呆板,缺少创造力,忽视了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一定自由,加强学生之间的横向联系,发挥学生互助、互学的热情,有利于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给予指导,就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考试中心主义
教学中教师往往以分数定优差,严重抹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考核上应改变过去不同起点、同一终点、同一标准的做法。对不同起点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向上的愿望,这是激励学生的有效手段之一。
(三)不因人制宜、区别对待
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教”,而忽视了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和技术能力是因人而异、各不相同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这种学习赏识一旦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就会产生极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可将这种赏识贯穿于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整个过程。对于那些学习有些掉队的学生,要使学生理解教师的用意和诚心,但不予迁就和放松。
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路径
(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知识的系统化,编织知识网络,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具有主要作用
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学生掌握知识,实际上也就是要掌握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分门别类地掌握知识,更应引导学生将已获得的知识组成一定的体系。每门课程本身均有自己的内在逻辑联系,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段与段之间都存在逻辑层次和有机联系,展示出一个知识结构网络。教师在讲授课程内容时,应让学生了解本课程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哪些课程的分化,与哪些课程有交叉,又是哪些课程的前提和基础,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和基本结构。如:在讲《会计学原理》时,应首先告诉学生该课程是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是学习其他会计课程的必备知识,引起学生想学好这门课程的兴趣。在讲完全课程的内容时,要进行全面地归纳、总结,找出本课程中,哪些内容是最主要的、最基本的,哪些内容是围绕前者进行扩展和外延的。
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掌握认知结构、编织知识网络,不但能使学生全面掌握本课程内容,而且能掌握知识交叉和交合的各种方法,从而激发学生深入研究学科中某一方面知识的兴趣。另外,还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哪些内容弄懂了,哪些内容没弄懂,以推动学生自觉弥补知识欠缺的自觉性。
(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措施
1.应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实践相联系。每一门课程都有许多基本概念,这些基本概念是整个课程的基础,也是整个课程知识网上的网结,深刻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概念是重要的。但这些概念较抽象,单纯地把这些概念介绍给学生,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难以接受。笔者认为在讲授这些基本概念时,可以从两方面着手:(1)通过生活中观察到的实例或实验结果来解释、说明这些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掌握;(2)帮助学生从这些感性材料中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透过现象来揭示事物的本质,找到事物的内部规律,进而掌握由科学抽象形成科学概念的一般方法。同时,教师应该围绕这些基本概念不断提出问题,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促进多向思维,建立丰富联想,从更多更具体的实例去思考、体会,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介绍了“原始凭证”的定义后,可进一步问学生“原始凭证中哪些内容是必不可少的?” “你在生活中还能找到其他原始凭证吗?” “你认为原始凭证重要吗?如何保证其真实性、合法性?”等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并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将身边发生的事物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
2.讲授中应适当运用数学知识。几乎每一门课程,都有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达的基本概念和定律。这种表达不仅简洁、精确,而且可以通过应用数学所提供的各种方法和技巧,进行数量方面的描述、计算和推导,从而对问题做出分析判断。教师在运用各种数学方法和技巧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从具体的形式中归纳、总结这一过程的主要步骤和要点,并布置适量的习题让学生进行思考、练习,使学生掌握这种数学方法和技巧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同时,教师还应进一步指出这些数学方法和技巧在同类学科类似问题上的应用,可从以往学过的课程和今后将要学到的课程中列举例子加以说明,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类似问题时,就能迅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
3.运用类比和比较的思维方法。每一门课程中都有许多相近的知识点,运用类比和比较的办法来引导学生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利于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如:在讲到会计核算程序时,书上介绍了7种具体核算程序。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感到易混淆,难掌握。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上课前将7种核算程序列在一张图示上,并用醒目色彩将不同核算程序的主要区别点标识出来。学生看了图示后,通过类比,很快便掌握了七种核算程序的主要区别在于登记总账的依据不同。除了应用类比和比较的方法解决具体问题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类比和比较的办法用于同类学科中的类似问题上,让学生真正掌握类比和比较的思维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
上一篇:论公共管理类专业开放式教学模式及其实现
下一篇:会计教育中知识结构评估的研究
关键字Tags:调查,解决,路径,兴趣,学习,教学,